勇、智、仁、信、忠也刘寅曰“太公论将以勇为首;孙子论将以智为
勇、智、仁、信、忠也:刘寅曰:“太公论将,以勇为首;孙子论将,以智为先;太公终之以忠,孙子终之以严;何也?夫为将之道虽有五,而其要则在智勇二者而已。勇而无智,则轻死,是斗将也;智而无勇,则心怯,特谋将也。孙子论计,故以智为先,谋定而与人战,则勇有所施。太公论材,故以勇为首,勇决而谋于成,则智有所用。故勇必以智而后成,智必以勇而后行;然无仁,则失之残忍而士众之心离;无信,则失之欺蔽而上下之情隐;故智勇必以仁信辅之也。《中庸》论三达德:曰智、曰仁、曰勇,而行之以诚。诚者,信之极也。太公终之以忠,恐为将者不能尽乎己,而有二心也。二其心,则事不成矣。孙子终之以严,恐为将者失于姑息,而爱克厥威也。爱克厥威,则允罔功矣。太公、孙武之言,各有攸当,宜参互考之,不可执一论也。”国英曰:“故由忠信智仁而发,则是大勇,刚柔缓急默运于中,是为不可犯。若心气浮躁,忿怒决裂,则是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但临敌用人,宜知权变,取其长,勿忽其短,可耳。”刘庆在《〈六韬〉与齐国兵学》一文中说:“《六韬》论‘五材’,以勇为首,与《孙子》书中‘智信仁勇严’以智为首大相异趣。对此,《吴子·论将》斥之为‘凡人论将,常观于勇。勇之于将,乃数分之一尔。夫勇必轻合,轻合而不知利,未可也。’其实以勇敢为军事首领美德源于军事民主制时期的英雄崇拜习俗。武王伐纣时,刚刚脱离原始社会不久,尚勇精神依然根深蒂固,这在《诗经》有关篇章中都有生动的反映。流传至今的《大武》乐章就是模拟武王伐纣时的战斗行为编成的。孔子曾对之评价说:‘夫乐者象成者也,揔干而山立,武王之事也;发扬蹈厉,太公之志也。’(《礼记·乐记》)周朝建立以后,奉行仁义、礼让的兵学原则,讲求堂堂之阵,正正之兵,作战时仅凭个人勇力犯难涉险,也就不会对将帅的智谋权变能力提出过高的要求。直到春秋,一向崇尚西周礼乐文明的孔子仍然强调‘战阵有队矣,而勇为本’(《说苑·建本》),大概是由于对太公一脉相传下来的‘发扬蹈厉’尚勇精神仍景慕不已的缘故吧。”
智则不可乱:吴如嵩等著的《中国军事通史》第三卷《战国军事史》说:“所谓‘智’,一是会指挥,认为‘不知战攻之策,不可以语敌(《奇兵》)’。二是会训练,懂得‘练士之道’。即从一人学战到十人、百人、千人、万人学战,教成之后,能‘合之百万之众’,‘成其大兵,立威于天下’(《教战》)。”
仁则爱人:吴如嵩等著的《中国军事通史》第三卷《战国军事史》说:“所谓‘仁’,就是要爱兵、爱民。爱兵,则将帅应与士卒同劳苦。对此,《励军》篇有精彩的论述,如说:‘将,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张盖’,‘军皆定次,将乃就舍。炊者皆熟,将乃就食。军不举火,将亦不举’。‘仁’的另一种表现是爱民。如《略地》篇强调:‘无燔人积聚,无坏人宫室,冢树社丛勿伐,降者勿杀,得而勿戮,示之以仁义,施之以厚德。’这种不烧杀抢掠,不杀俘、不屠城的主张,无疑是值得肯定的。”
信则不欺:施子美曰:“信则以诚相待,故不欺人。羊祜亦信矣,当时吴将且有‘安有鸩人羊叔子’之言,则其不欺也可知。”
忠则无二心:施子美曰:“忠者必一心事君,而无疑贰,故无二心。裴晋公讨贼,誓不与俱存,非无二心乎?”
心速:这里是匆忙决策的意思。
不忍:这里是心慈手软的意思。
心缓:这里是内心怯懦的意思。
有懦而喜任人者:意即有的怯懦胆小,喜欢依赖别人。任人,这里是依赖他人的意思。刘寅曰:“古人多犯此病,如性急喑哑叱咤,项羽之类。贪而好利,如张鲁之类。性刚而自用其能,如袁绍之类。懦弱而任人,如刘表之类。”
- 木制皮艺和铁艺家具保养方法 让家具焕发光彩[图]
- 又,上元[]阑珊火树鱼龙舞[ ]望中宝钗楼远[]靺鞨余红琉璃[图]
- 玉树以珊瑚作枝珠帘以玳瑁为柙[图]
- 江上烟艇闲雨蓑干渔翁醉醒江上晚啼鸟关关流水潺潺乐似富春山数声[图]
- 勇、智、仁、信、忠也刘寅曰“太公论将以勇为首;孙子论将以智为[图]
- 先老谓先世之为三老、五更者(详下注)遂设三老、五更、群老之席[图]
- 有道之世以人与国;无道之世以国与人尧王天下而忧不解授舜而忧释[图]
- 孔子说“舜真是一位伟大的智者啊!他善于咨问研究又明察幽微能够[图]
- “故《老子》曰”句引文见《老子》二十八章周文王砥砺德行修治政[图]
- 故吏佐旧僚属灵宝桓玄小字鞠爱抚养爱护桓温死儿子桓玄年方五岁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