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 CHANG NEWS
当前位置:淄博KTV招聘网 > 淄博热点资讯 > 淄博学习/知识 >  勇、智、仁、信、忠也刘寅曰“太公论将以勇为首;孙子论将以智为

勇、智、仁、信、忠也刘寅曰“太公论将以勇为首;孙子论将以智为

2022-12-08 12:11:46 发布 浏览 411 次

勇、智、仁、信、忠也:刘寅曰:“太公论将,以勇为首;孙子论将,以智为先;太公终之以忠,孙子终之以严;何也?夫为将之道虽有五,而其要则在智勇二者而已。勇而无智,则轻死,是斗将也;智而无勇,则心怯,特谋将也。孙子论计,故以智为先,谋定而与人战,则勇有所施。太公论材,故以勇为首,勇决而谋于成,则智有所用。故勇必以智而后成,智必以勇而后行;然无仁,则失之残忍而士众之心离;无信,则失之欺蔽而上下之情隐;故智勇必以仁信辅之也。《中庸》论三达德:曰智、曰仁、曰勇,而行之以诚。诚者,信之极也。太公终之以忠,恐为将者不能尽乎己,而有二心也。二其心,则事不成矣。孙子终之以严,恐为将者失于姑息,而爱克厥威也。爱克厥威,则允罔功矣。太公、孙武之言,各有攸当,宜参互考之,不可执一论也。”国英曰:“故由忠信智仁而发,则是大勇,刚柔缓急默运于中,是为不可犯。若心气浮躁,忿怒决裂,则是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但临敌用人,宜知权变,取其长,勿忽其短,可耳。”刘庆在《〈六韬〉与齐国兵学》一文中说:“《六韬》论‘五材’,以勇为首,与《孙子》书中‘智信仁勇严’以智为首大相异趣。对此,《吴子·论将》斥之为‘凡人论将,常观于勇。勇之于将,乃数分之一尔。夫勇必轻合,轻合而不知利,未可也。’其实以勇敢为军事首领美德源于军事民主制时期的英雄崇拜习俗。武王伐纣时,刚刚脱离原始社会不久,尚勇精神依然根深蒂固,这在《诗经》有关篇章中都有生动的反映。流传至今的《大武》乐章就是模拟武王伐纣时的战斗行为编成的。孔子曾对之评价说:‘夫乐者象成者也,揔干而山立,武王之事也;发扬蹈厉,太公之志也。’(《礼记·乐记》)周朝建立以后,奉行仁义、礼让的兵学原则,讲求堂堂之阵,正正之兵,作战时仅凭个人勇力犯难涉险,也就不会对将帅的智谋权变能力提出过高的要求。直到春秋,一向崇尚西周礼乐文明的孔子仍然强调‘战阵有队矣,而勇为本’(《说苑·建本》),大概是由于对太公一脉相传下来的‘发扬蹈厉’尚勇精神仍景慕不已的缘故吧。”

智则不可乱:吴如嵩等著的《中国军事通史》第三卷《战国军事史》说:“所谓‘智’,一是会指挥,认为‘不知战攻之策,不可以语敌(《奇兵》)’。二是会训练,懂得‘练士之道’。即从一人学战到十人、百人、千人、万人学战,教成之后,能‘合之百万之众’,‘成其大兵,立威于天下’(《教战》)。”

仁则爱人:吴如嵩等著的《中国军事通史》第三卷《战国军事史》说:“所谓‘仁’,就是要爱兵、爱民。爱兵,则将帅应与士卒同劳苦。对此,《励军》篇有精彩的论述,如说:‘将,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张盖’,‘军皆定次,将乃就舍。炊者皆熟,将乃就食。军不举火,将亦不举’。‘仁’的另一种表现是爱民。如《略地》篇强调:‘无燔人积聚,无坏人宫室,冢树社丛勿伐,降者勿杀,得而勿戮,示之以仁义,施之以厚德。’这种不烧杀抢掠,不杀俘、不屠城的主张,无疑是值得肯定的。”

信则不欺:施子美曰:“信则以诚相待,故不欺人。羊祜亦信矣,当时吴将且有‘安有鸩人羊叔子’之言,则其不欺也可知。”

忠则无二心:施子美曰:“忠者必一心事君,而无疑贰,故无二心。裴晋公讨贼,誓不与俱存,非无二心乎?”

心速:这里是匆忙决策的意思。

不忍:这里是心慈手软的意思。

心缓:这里是内心怯懦的意思。

有懦而喜任人者:意即有的怯懦胆小,喜欢依赖别人。任人,这里是依赖他人的意思。刘寅曰:“古人多犯此病,如性急喑哑叱咤,项羽之类。贪而好利,如张鲁之类。性刚而自用其能,如袁绍之类。懦弱而任人,如刘表之类。”

您可能感兴趣

首页
发布
会员